女兒很愛打扮﹐喜歡在鏡子前騷首弄姿。出門前會帶上項鍊﹑手鍊﹐還會拎個手提袋。
有時她穿上很喜歡的漂亮裙子﹐在冰天雪地的氣溫﹐要他加件外套﹐她會大哭大嚷地大鬧革命。典型是“愛美不要命”地愛現。
這陣子﹐時常瞞著我們把他額前的頭髮剪得離頭皮不到一寸。
我有時在廳里找到一綹長髮﹐有時在廁所的垃圾桶又看到另一綹的長髮。
每次問他﹕你又自己剪頭髮 了。
他面不改色地道﹕沒有。
『那為什麼前面的頭髮那麼短了﹖』
『不知道﹖』眼睛也不眨一下。說謊可以睜著眼睛說。
『那為什麼廳里掉很多長髮﹖』
『不知道﹗﹗』睜著眼睛看著那把長髮也不眨一下。現在的小孩太不會心虛了。
『你今天幾時剪的﹖』
『才不是今天﹐是昨天。』終於露出馬腳。
我問他﹕為什麼要自己剪頭髮﹖
她說﹕我想像 Tia Auckland 和 Zoe 前面有頭髮呀﹗
好罷﹗即然她左前額已光禿一片﹐我一不作二不休成全他。上星期五幫他剪了個帶劉海的短髮。
揮剪之前﹐我征詢爸爸及哥哥的意見。
『都已經那麼難看了﹐就剪短﹐讓它一起長。』戀髮情結的爸爸﹐。總是反對我要把女兒的頭髮剪短﹐現在終於首肯我揮剪。
『剪掉它﹐妹妹就不好看了。』喜歡長髮女孩的老大﹐在旁幸災樂禍。
昨天起床﹐廁所的垃圾桶里又有一綹長髮。
我前晚臨睡前﹐已慎重地警告他不可以再自己剪頭髮。因為他一直對我說﹐他前面的劉海不夠多。
我向他解釋﹕你自己已在額前剪了很多很短的頭髮﹐以後長了就會很多了。
然而﹐他不滿意﹐每天對著鏡子把後腦勺的頭髮往前梳。我就預知他又要自己動手蠻剪了。
『是不是用房間的剪刀剪的﹖』我喚她質問。她一直否認有剪髮﹐我打算漫問才直入中心。
『才不是﹐我用指甲刀。』
『那你還說沒剪頭髮﹖』打鐵需趁熱
他知道事情敗露了﹐不敢再哼聲。
『媽媽最討厭講騙話﹐你剛才說了多少次騙話﹖』
『我怕你打。』
『那你剪頭髮時﹐有沒有想到媽媽知道一定會打。』
他不作聲。
『你知道你把自己頭髮剪得像一堆雜草。』
他還是連看都不看我一眼﹐倔強地嘟著嘴。
我也賭氣地宣佈﹕『既然你那麼喜歡剪﹐我就任由你把隨便剪﹐媽媽眼不見為淨。』
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
輕鬆上學﹐快樂回家
這個聖誕節﹐剛有寶寶的朋友各送一個鉛筆盒給女兒和兒子﹐還有水瓶。老大及女兒有很多鉛筆盒及書包﹐那都是公公婆婆從馬來西亞帶來的。然而﹐這些在馬來西亞上學必需的文具﹐他們根本派不上用場。
英國的上學時間從早上九點﹐至下午三點廿分。學生只需帶午餐盒(lunch box)和一個四四方方平平扁扁的閱讀袋上學。課室內有寫上每一名學生的水瓶﹐老師每天會幫學生替換喝的水。
早上十點有小息半小時玩樂﹐這其間老師有時會分派如香蕉﹑橙之類的水果或餅乾﹐三﹑四歲的幼兒班還規定有鮮奶配給。十二點午休一小時﹐學生吃從家里帶來的食物如餅乾或三文治充饑﹐午餐後自由玩樂。
學校還提供一切文具鉛筆﹑彩色﹑手工藝的文具﹐家長不必繳交任何圖體費或餐點費。
英國三歲入學﹐四歲學前一年級(reception)﹐五歲一年級﹐六歲二年級及六年級各有個會考。老師即不會知會家長何時考試﹐也沒有給予學生任何壓力。去年老大小二的會考﹐有閱讀﹑數學﹑書寫﹐老師是各別依學生不同程度﹑不同時間﹑給不同的考卷來評估。
每個班級每個學期有個主題。在這主題涵蓋人文地理科學等包羅萬象的討論。主題可能是針對一個國家如埃及﹑中國﹑印度﹔或者是健康食物﹑四季天氣﹑田園家畜﹑室外活動。老師引領學生去了解一切主題的知識及手工﹐走出校園去參觀科學館﹑農畜場﹑沙灘海邊。
老大這學期的主題是法國﹐他接觸到法文﹑香水﹑艾菲鐵塔等等﹔女兒這學期是華人新年﹐她儼然成了小老師示範如何寫中文﹐講中文。去年老大的老師主題是中國﹐曾經邀請我示範揮豪﹐那些六﹑七歲的孩子詢問我關於中華文化的問題﹐都很有見解。
兒子每次開學﹐必須擱置他最愛的電腦遊戲而不想上學﹐甚至投訴又要 math challege了。
我對他說﹕『如果送你回馬來西亞讀書﹐你會每天都哭。』他不堪有壓力﹐小小年級一煩惱﹐就會睡不著吃不下嘔吐。
女兒則愛上學﹐她說﹕『上學可以跟朋友玩﹐在家很boring 。』
英國的學習環境是從玩樂中領悟到知識﹐回家主動搜集資料匯報個人的積極學習。
英國的上學時間從早上九點﹐至下午三點廿分。學生只需帶午餐盒(lunch box)和一個四四方方平平扁扁的閱讀袋上學。課室內有寫上每一名學生的水瓶﹐老師每天會幫學生替換喝的水。
早上十點有小息半小時玩樂﹐這其間老師有時會分派如香蕉﹑橙之類的水果或餅乾﹐三﹑四歲的幼兒班還規定有鮮奶配給。十二點午休一小時﹐學生吃從家里帶來的食物如餅乾或三文治充饑﹐午餐後自由玩樂。
學校還提供一切文具鉛筆﹑彩色﹑手工藝的文具﹐家長不必繳交任何圖體費或餐點費。
英國三歲入學﹐四歲學前一年級(reception)﹐五歲一年級﹐六歲二年級及六年級各有個會考。老師即不會知會家長何時考試﹐也沒有給予學生任何壓力。去年老大小二的會考﹐有閱讀﹑數學﹑書寫﹐老師是各別依學生不同程度﹑不同時間﹑給不同的考卷來評估。
每個班級每個學期有個主題。在這主題涵蓋人文地理科學等包羅萬象的討論。主題可能是針對一個國家如埃及﹑中國﹑印度﹔或者是健康食物﹑四季天氣﹑田園家畜﹑室外活動。老師引領學生去了解一切主題的知識及手工﹐走出校園去參觀科學館﹑農畜場﹑沙灘海邊。
老大這學期的主題是法國﹐他接觸到法文﹑香水﹑艾菲鐵塔等等﹔女兒這學期是華人新年﹐她儼然成了小老師示範如何寫中文﹐講中文。去年老大的老師主題是中國﹐曾經邀請我示範揮豪﹐那些六﹑七歲的孩子詢問我關於中華文化的問題﹐都很有見解。
兒子每次開學﹐必須擱置他最愛的電腦遊戲而不想上學﹐甚至投訴又要 math challege了。
我對他說﹕『如果送你回馬來西亞讀書﹐你會每天都哭。』他不堪有壓力﹐小小年級一煩惱﹐就會睡不著吃不下嘔吐。
女兒則愛上學﹐她說﹕『上學可以跟朋友玩﹐在家很boring 。』
英國的學習環境是從玩樂中領悟到知識﹐回家主動搜集資料匯報個人的積極學習。
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
you good
女兒班上這學期開始學習關於中國的課題。昨天老師叫她示範如何寫中文﹐並宣稱他與另名華人小朋友將是他們的老師。
『Jeffery 不會寫他的中文名字﹐我會。』她很驕傲地又說﹕『哦﹗他們全部不會寫﹐我會。』
『那你要一筆一劃都寫對。』我叮嚀他。字他是記得﹐但很多筆劃是亂來。
『明天老師叫我教他們中文。』臨睡前﹐她對我道。
『那你就教他們Thank you是謝謝﹔ sorry是對不起﹔how are you是你好。 』我提議。
『〝你好〞應該是〝you good〞。』老大聽了有異議。
『那你幾歲怎麼講﹖』我故意問老大。
他還在那邊一直嚷﹕『 你好 是 you good。』
『Jeffery 不會寫他的中文名字﹐我會。』她很驕傲地又說﹕『哦﹗他們全部不會寫﹐我會。』
『那你要一筆一劃都寫對。』我叮嚀他。字他是記得﹐但很多筆劃是亂來。
『明天老師叫我教他們中文。』臨睡前﹐她對我道。
『那你就教他們Thank you是謝謝﹔ sorry是對不起﹔how are you是你好。 』我提議。
『〝你好〞應該是〝you good〞。』老大聽了有異議。
『那你幾歲怎麼講﹖』我故意問老大。
他還在那邊一直嚷﹕『 你好 是 you good。』
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
因為witch 的頭髮是黑的
昨天出外逛街回途﹐爸爸推著小帥﹐我與女兒手牽手﹐她很興奮地與我嘰哩呱啦﹗
『媽媽﹐Kiera 說她看過 witch。』
『那witch 有沒有教她 spell﹖』我問。
『沒有。我也可以成為 witch ﹐因為我的頭髮是黑的。』
『witch 的頭髮為什麼一定是黑的﹖』
『是呀﹗我穿上我witch 的 costume﹐我就是witch 了。 因為我有黑頭髮。』
女兒很會掰﹐不過聽他說故事﹐起陳轉合加上該有的表情﹐那是一種享受。
反觀老大﹐天馬行空的陳述唐僧般囉嗦﹐再配上孫行者的翻騰跳躍﹐聽他說一番話﹐對身心簡直是一種折磨。
『媽媽﹐Kiera 說她看過 witch。』
『那witch 有沒有教她 spell﹖』我問。
『沒有。我也可以成為 witch ﹐因為我的頭髮是黑的。』
『witch 的頭髮為什麼一定是黑的﹖』
『是呀﹗我穿上我witch 的 costume﹐我就是witch 了。 因為我有黑頭髮。』
女兒很會掰﹐不過聽他說故事﹐起陳轉合加上該有的表情﹐那是一種享受。
反觀老大﹐天馬行空的陳述唐僧般囉嗦﹐再配上孫行者的翻騰跳躍﹐聽他說一番話﹐對身心簡直是一種折磨。
Thank you 媽 媽
兒子每次吃飯﹐不管有沒有他喜歡吃的﹐或者有沒有贊美﹕『不錯呀﹗』
一定不會忘了說:『Thank you 媽媽。』
這一點我很激賞他。
反觀女兒﹐吃飯要七請八叫﹐比請神還難。
上了飯桌,還要看她一副臭臉﹐聽她厭惡地道﹕『yucky!』
這每每令我辛苦炊食﹐美食當前﹐卻被倒胃。有好幾次被我打罵﹐然後不給他吃。
我的口頭禪是﹕『送你去非洲一個星期﹐看你以後還敢不敢這樣﹖』
我嘗試在網上讓他看非洲孩童饑荒的畫面﹐只換來她的同情﹐卻沒有更改他的觀點。
這兩個孩子對吃的態度﹐簡直是天與地。一個惜福﹐一個不知惜福。
爸爸每次都會為女兒找很多藉口﹕『沒有大便﹔剛才吃了很多東西﹔可能生病了﹔沒有胃口。』云云。
我只要用〝吃完我給你巧克力。。。〞的誘餌﹐這小妮子馬上可以把難以下嚥的蔬菜吃得美人照鏡。
所以﹐這些爸爸找來的藉口都是廢話。
女兒永遠是別人吃飯﹐他講話。別人吃完﹐他不吃了。
他不是來吃飯﹐他是來充場面的。
因此﹐在飯桌上﹐我喜歡老大吃飯那種專心及感恩的心。
也許在東方家庭的日常生活﹐家人之間很少說出心里感性的話。
生活在英國多年﹐我們也融入了西方生活的一些慣例。
早上送小孩上學﹐臨別時會像其他外國家長親小孩的臉頰。
兒子會對我說﹕『媽媽 bye-bye﹗』 然後﹐親弟弟的小孩﹐再道﹕『弟弟,bye-bye!』
女兒撒嬌道﹕『媽媽﹐I love you !』然後﹐再擁吻弟弟。
爸爸即使工作些再忙﹐孩子在校的每個活動都會抽出時間出席﹐給他們加油﹑激勵﹐還有拍照留念。
我時常對小孩說﹐爸爸媽媽疼你們﹐照顧你們﹐煮東西給你們吃﹐即使不喜歡吃﹐也不要說 yucky。
一個不會感恩的小孩﹐把父母的恩情當成理所當然﹐將成為不懂回報的孩子。
一定不會忘了說:『Thank you 媽媽。』
這一點我很激賞他。
反觀女兒﹐吃飯要七請八叫﹐比請神還難。
上了飯桌,還要看她一副臭臉﹐聽她厭惡地道﹕『yucky!』
這每每令我辛苦炊食﹐美食當前﹐卻被倒胃。有好幾次被我打罵﹐然後不給他吃。
我的口頭禪是﹕『送你去非洲一個星期﹐看你以後還敢不敢這樣﹖』
我嘗試在網上讓他看非洲孩童饑荒的畫面﹐只換來她的同情﹐卻沒有更改他的觀點。
這兩個孩子對吃的態度﹐簡直是天與地。一個惜福﹐一個不知惜福。
爸爸每次都會為女兒找很多藉口﹕『沒有大便﹔剛才吃了很多東西﹔可能生病了﹔沒有胃口。』云云。
我只要用〝吃完我給你巧克力。。。〞的誘餌﹐這小妮子馬上可以把難以下嚥的蔬菜吃得美人照鏡。
所以﹐這些爸爸找來的藉口都是廢話。
女兒永遠是別人吃飯﹐他講話。別人吃完﹐他不吃了。
他不是來吃飯﹐他是來充場面的。
因此﹐在飯桌上﹐我喜歡老大吃飯那種專心及感恩的心。
也許在東方家庭的日常生活﹐家人之間很少說出心里感性的話。
生活在英國多年﹐我們也融入了西方生活的一些慣例。
早上送小孩上學﹐臨別時會像其他外國家長親小孩的臉頰。
兒子會對我說﹕『媽媽 bye-bye﹗』 然後﹐親弟弟的小孩﹐再道﹕『弟弟,bye-bye!』
女兒撒嬌道﹕『媽媽﹐I love you !』然後﹐再擁吻弟弟。
爸爸即使工作些再忙﹐孩子在校的每個活動都會抽出時間出席﹐給他們加油﹑激勵﹐還有拍照留念。
我時常對小孩說﹐爸爸媽媽疼你們﹐照顧你們﹐煮東西給你們吃﹐即使不喜歡吃﹐也不要說 yucky。
一個不會感恩的小孩﹐把父母的恩情當成理所當然﹐將成為不懂回報的孩子。
7 up please!
我們在另頭的客廳看電視﹐一直聽到老大在另一頭的書房﹐一邊玩電腦遊戲一邊大嚷。
女兒從那一端走過來﹐我問她哥哥 在叫什麼﹖是不是兩人又吵架了﹖
『他要喝 7 up。 』女兒轉述。
我走向前廳﹐果然一直聽到他像示威者﹐不斷在吶喊﹕『爸爸﹐7 up please! 7 up please!!!!』
我對爸爸說﹕『讓他叫﹐別過去。』
不忘提醒他﹐一位朋友提起以前家里有傭人﹐每次看電視要喝水就叫﹕『Kak, tolong ambil air 。』
廿四孝爸爸一刻也呆不住﹐馬上走過去問他在叫什麼﹖
然後﹐罔聞我阻撓他這般被兒子吆喝做牛做馬﹐體貼地倒了杯 7 up 拿到兒子面前。
女兒說爸爸倒7 up 給哥哥了。
我嘲諷爸爸﹕『在外頭要賺錢﹐回到家還要被兒子當傭人。』
即使我下令兒子﹐以後不能用這種命令叫爸爸端水。
然而﹐周瑜打黃蓋﹐一個願打一個願挨﹐我又有能奈﹗﹗
女兒從那一端走過來﹐我問她哥哥 在叫什麼﹖是不是兩人又吵架了﹖
『他要喝 7 up。 』女兒轉述。
我走向前廳﹐果然一直聽到他像示威者﹐不斷在吶喊﹕『爸爸﹐7 up please! 7 up please!!!!』
我對爸爸說﹕『讓他叫﹐別過去。』
不忘提醒他﹐一位朋友提起以前家里有傭人﹐每次看電視要喝水就叫﹕『Kak, tolong ambil air 。』
廿四孝爸爸一刻也呆不住﹐馬上走過去問他在叫什麼﹖
然後﹐罔聞我阻撓他這般被兒子吆喝做牛做馬﹐體貼地倒了杯 7 up 拿到兒子面前。
女兒說爸爸倒7 up 給哥哥了。
我嘲諷爸爸﹕『在外頭要賺錢﹐回到家還要被兒子當傭人。』
即使我下令兒子﹐以後不能用這種命令叫爸爸端水。
然而﹐周瑜打黃蓋﹐一個願打一個願挨﹐我又有能奈﹗﹗
訂閱:
文章 (Atom)